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近年来,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增加,风电、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持续提升,对电网的灵活性、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更加高的要求。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央企主导市场格局,特高压输电、智能电网、储能技术等成为行业关键词。与此同时,电力市场化改革
中国电网行业作为全球顶级规模、技术最复杂的能源传输网络之一,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使命。电网是指由输电、变电、配电设备及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的联系发电与用电的统一整体,其作用是将发电厂发出的电力通过输电线路送至变电站母线,通过母线进行同级电压的电力电能的汇集、分配,并通过变压器向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网进行分配。电网一般可分为输电网和配电网。
近年来,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增加,风电、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持续提升,对电网的灵活性、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更加高的要求。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央企主导市场格局,特高压输电、智能电网、储能技术等成为行业关键词。与此同时,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,电价机制逐步完善,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兴起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。2023年,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,特高压工程累计输送电量超万亿千瓦时,标志着行业已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。
中国电网投资规模长期保持高位,2023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合计投资超9000亿元,重点投向特高压骨干网架、配电网升级及数字化改造。特高压工程成为“西电东送”的核心载体,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建成35条特高压线路,输送容量占跨区输电总量的70%以上。配电网领域,农村电网改造与城市智慧配网项目占比逐年提升,但区域发展仍不均衡,中西部地区配网自动化率不足50%,升级需求迫切。
智能电网建设是行业技术升级的主线。国家电网推出的“光明电力大模型”通过AI算法优化电力调度,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;南方电网的数字化换流站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,故障响应效率提高40%。5G、区块链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加速落地,例如山东虚拟电厂项目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2024年试点规模已达200万千瓦。
2024年,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,但弃风弃光率仍存区域波动。电网通过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模式提升消纳能力,如青海“绿电七日”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。储能领域,抽水蓄能主导地位稳固,电化学储能增速显著,2025年预计装机规模达50GW,成本下降至0.3元/Wh以下。
华东、华南地区依托经济活跃度,成为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密集区;西北地区聚焦风光大基地配套电网建设,2025年规划新增特高压通道3条。政策层面,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纲要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%的目标,配网侧“设备更新”与需求侧响应补贴政策陆续出台。
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占据90%以上输配电市场占有率,但非公有制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崭露头角,如特变电工在柔性直流设备市场的占有率突破15%。海外市场方面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电网EPC项目签约额超300亿美元,东南亚、非洲成为重点拓展区域。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电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》分析:
当前,中国电网行业正经历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增效”的深度转型。一方面,新能源高渗透率带来系统惯量下降、调峰压力增大等技术挑战;另一方面,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扩容、绿电交易机制完善为行业注入新活力。未来,行业需在保障基荷电源稳定性的同时,探索多能互补、虚拟电厂等创新模式,并借助数字孪生、碳计量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碳管理。此外,用户侧参与度提升将推动电网从“单向输电”向“双向互动”演进,车网互动(V2G)、氢电耦合等场景商业化潜力亟待释放。
到2030年,数字孪生电网覆盖率预计达80%,AI算法将深度嵌入电网规划与故障预判。国家电网计划投入1500亿元研发基金,聚焦固态变压器、超导电缆等颠覆性技术。
特高压混合直流输电技术可提升跨区域输送效率15%,配套储能规模将达新能源装机的20%以上。分布式光伏“整县推进”政策下,县域级微电网覆盖率有望突破60%。
现货市场全国统一运营、容量电价机制完善将重构行业盈利模式。绿证与碳市场衔接后,电网企业碳资产开发收益或贡献营收的5%-10%。
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城市群将试点跨行政区域电力互济;中欧能源合作框架下,中国特高压标准有望输出至东欧地区。
虚拟电厂聚合规模预计突破1亿千瓦,用户侧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分成机制逐步明晰。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与电网耦合项目进入示范阶段,2060年氢电融合度或达12%。
中国电网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,既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,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试验田。特高压骨干网架夯实了能源跨区调配的基础,智能电网与数字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催生新型电力系统;新能源消纳从“被动适应”转向“主动引导”,储能技术成为平衡波动性电源的关键支点。
未来十年,行业将呈现“四化”趋势:输电通道低碳化(特高压+绿电)、配电网络智能化(5G+AI)、能源服务多元化(虚拟电厂+碳管理)、市场机制灵活化(现货交易+需求响应)。政策层面需进一步打破省间壁垒,完善辅助服务定价,同时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应对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。企业应把握“双碳”机遇,从单一供电商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,在新型电力系统生态中占据价值链高地。最终,电网行业将不仅是能源传输的载体,更成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。
想要知道更多电网行业详情分析,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5-2030年中国电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》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